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
善,很多人理解为对子孙说好话,为子孙积德积福。
其实,善还有很多种解释,比方说,擅长,修治,认为等。
《华阳国志》中:“忌信道任数,不从下人,故为权势所不善。”善,就是认为的意思。
一个人到了很老的时候,就会看透很多事情,对自己过去的种种进行真伪的检验。
八九十岁,一大批人开始倒计时了,需要后代照顾了,关于“孝道”,就彻底认识清楚了。
01
很长一段时间,老人以为,自己把好处给了后代,就会得到回报。
俗话说:“鸦有反哺之义,羊有跪乳之恩。”
又说:“一报还一报,因果不虚。”
很多的古训,名人的话,都指向一个点:老人对子孙好,子孙就会回报老人。
按照因果的逻辑,很多老人费尽心思,把好处给子孙,还对儿媳女婿,也主动示好。
老人起码从五个方面,让子孙过得好一些。
第一,把孩子养大,送孩子去读书。
孩子能够多读书,也会知书达理;也有自己的事业,赚钱也行,那么孝顺父母的钱,就可以拿得出来。
第二,在孩子长大后,就想办法买房,帮助结婚,筹备彩礼。
对儿媳,一百个顺从,按照儿媳的标准去给彩礼。平时,不让儿媳干体力活,过节就让儿媳好好待着,享受过节的幸福。
如果老人只有女儿,对女婿的好,是肯定的。
第三,老人会带娃,让中年的儿女少压力。
第四,老人在五六十岁的时候,尽可能地不麻烦儿女,就是农村的老人,自己种地,自给自足。
第五,万一儿女混得差,老人把孙辈的读书,成长任务接过来。
另外,老人也很关注子女的健康,创业等。
老人认定一个道理:只要儿女的家庭,有模有样,那么反哺就自然可以做到。
现实却给八九十岁的老人,狠狠一击:富有的后代,不一定是孝顺的人。
在电视剧《人民的名义》中,当了四年部委项目处处长的赵德汉,藏了两亿多现金,但是他每月只给母亲300元。
在“湖北综合、帮女郎在行动”等平台上,讲述了四川眉山洪雅县一男子,在父亲过世后,拿走了父亲银行卡中的80万元,两座电站的股份,也不管母亲和奶奶。
妹妹把男子告上法庭,最终得以财产重新分配。
如果把利益看得很重,或者以自己为中心,那么“因果”关系,也会失效。一个大家庭里,只有老人付出,并没有子孙报恩。
02
在春秋时,有一个关于孝道的故事——《啮指心痛》。
曾子外出砍柴,家中来了客人。
年迈的父母不知道如何待客,曾子的父亲就使劲咬自己的手指。
父亲的手指很痛。曾子也觉得心痛,就马上回家,也知道是父母在呼唤自己。
故事很离奇,但是说明了一个道理“十指连心、知子莫若父”等。反过来,真正孝顺老人的人,是知道老人的冷暖的。
电视剧《都挺好》中,苏明玉是女儿,在重男女轻的母亲眼里,她最不应该得到好处。
苏明玉考上名牌大学,母亲不愿意送,迫使她去读免费的师范;苏明玉初中时,要习题集,但是母亲不买,就是父亲要买,都被母亲制止了。
一度,苏明玉不和父母交往。
到母亲过世之后,父亲孤苦无依,还痴呆,苏明玉就主动承担起了尽孝的任务。
苏明玉反复强调一句话:“爸,我养你。”
当一个女儿,心灵被父亲的遭遇刺痛之后,那就是勉为其难,也会让父亲过得好一点。
这是什么原理?
说明了一个真相——真正靠得住的后代,有一个明显的特点,就是“讲良心”。
换一种说法,就是一个人要抛弃老人,良心上过不去,那就一定会管着老人。
良心发现之后,人对父母的种种行为,就会开始宽恕,理解。
我们也看了一些儿媳,本来按照法律,不要赡养公公婆婆。但是公公婆婆也带娃了,也管了儿媳的工作,坐月子等。儿媳就承担孝顺的任务。
还有些女婿,一辈子都没有得到岳父母什么东西。但是女婿却常常去帮助岳父母干活。
看过一个好女婿,在妻子过世十几年之后,还会去岳父母家干农活。
是的,女婿认为,是岳父母给了自己一个家,一份夫妻情,别的给没给,不重要了。
在晋代的李密,一直被祖母养大。在祖母很老的时候,李密日夜陪伴。
多次有做官的机会,李密都拒绝了。他想到,如果自己去做官,祖母没有人管,也可能是一别永别,于心何忍啊?
不得不说,老人到八九十岁时,就会明白,真正靠得住的后代,只有一种人——良心没有泯灭的人。
03
有句古训:“ 百善孝为先,论心不论迹,论迹寒门无孝子。”
如果什么都冲利益去,那么寒门就没有办法孝顺父母了。家徒四壁,无法给老人什么好处,无法给孝顺留下很多痕迹。
如果用良心,那么寒门的孝顺,就令人潸然泪下了。看董永,卖身葬父;看朱重八,借地葬亲人,看黄香,冬日温席。
在可以丰衣足食的今天,多数的家庭,不是寒门,要给父母一口饭,是肯定做得到的。就看你是否愿意,枕边人是不是配合。
最好的孝顺,是用心换心,将心比心,问心无愧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